笔顺:竖 折 横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形>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oral]。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量>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ㄎㄡˇ
人或动物饮食、发声的器官。 如:「张口」、「闭口」、「守口如瓶」。 《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 也称为「嘴」。 器物纳入取出的地方。 如:「枪口」、「瓶口」。 汉·王充《论衡·道虚》:「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盖其口。」 内外相通的出入处。 如:「港口」、「门口」、「巷口」、「海口」。 关隘。常用于地名。 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 兵器或工具上的锋刃。 如:「刀口」、「剑口」。 破裂的地方。 如:「伤口」、「裂口」、「缺口」。 量词:➊ 计算人数的单位。如:「一家八口」。➋ 计算牲畜数量的单位。相当于「只」、「头」。如:「三口猪」。➌ 计算器物数量的单位。如:「两口锅子」、「一口钢刀」、「一口枯井」。 二一四部首之一。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
切部: 苦后切
『清代:段玉裁』
言語、飮食者口之㒳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別味也。頤象傳曰。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
苦厚切。四部。
"口" 为谜底的谜语
国有家没有,回有去没有 (打一字)
台下 (打一汉字)
【解释】 “台”的下半部分,是“口”吧。
加一横在天上加两横在脸上 (打一汉字)
【解释】 加一横日,加两横目。
嘴巴有眉毛无 (打一汉字)
【解释】 嘴巴这两个字中有口字,眉毛没有口字,高兴有口字,伤心没有口字,因此答案是口。
周末 (打一汉字)
【解释】 周字的末端就是口。
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 (打一汉字)
【解释】 因为(只)少(八)。
回国团圆个个有 (打一字)
前面无后面有左边无右边有 (猜一字)
因小失大 (打一汉字)
【解释】 因变小了,失去中间的大字。
只差两点 (打一汉字)
【解释】 只去掉两点就是口。
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 (打一字)
【解释】 “右”、“后”两字均有“口”。
点心 (打一汉字)
左无右有前无后有 (打一字)
跳者有,走者无;高者有,矮者无;智者有,蠢者无;右边有,左边无;凉天有,热天无 (打一字)
【解释】 此谜出自谜语故事《王老板请酒》。http://www.cmiyu.com/mygs/15036.html
个个参加知识问答 (打一字)
听有看无古有今无叶有花无 (打一汉字)
【解释】 听有口字旁,古有口字底,叶有口子旁。
呆头呆脑能说会道 (打一字)
前没有后有左没有右有家没有国有弟没有兄有 (打一汉字)
【解释】 “后、右、国、兄”四字均有“口”字。
左无右有前无后 (打一字)
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 (打一汉字)
【解释】 右,后都有口。
跳者有走者无高者有矮者无 (打一字)
汉字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