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汉·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副:相称。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宋.卫泾《谢除参知政事表》:“名副其实,则有折冲销萌之效;用非真材,则招括囊尸素之讥。”《清史稿.吕贤基传》:“贤基品行端正,居官忠直,名副其实。”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杂感’而已。”亦作“名符其实”。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也许不老)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主谓 副,符合、相称。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邓贤《中国知青梦》:“在这片备受干旱、风沙和贫穷困扰的黄土地上,青年学生头次看到中国人民背负沉重苦难同大自然也同命运顽强斗争的情景,头次不是从书上阅读探讨而是直接走进农民的生活中,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褒义。用于对人的评价方面。→名不虚传 表里如一。?名不符实 有名无实 徒有虚名也作“名符其实”、“名实相副”、“名实相称”、“名实相符”。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不可~状。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 占有:不~一文。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
第二位的,辅助的,区别于“正”、“主”:~职。~手。~官。~使。 附带的,次要的:~业。~品。~食。~刊。~歌。~产品。~作用。 相配,相称(chèn ):名实相~。其实难~。 量词(a.一组或一套,如“一~手套”,“全~武装”;b.指态度,如“一~笑脸”)。
剖开,裂开:“不坼不~”。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郦食(yì)~〕中国汉代人
《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𠀤音詺。 《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玉篇》號也。 《廣韻》名字也。 《春秋·說題》名,成也。 《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又自呼名也。 《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 《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又名譽也。 《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說題》名,大也。 《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 《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號也。 《儀禮·士昏禮》請問名。 《疏》問名,問姓氏也。名有二種,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號之名。孔安國註尚書,以舜爲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爲姓名,亦據子爲名,皆是名號爲名者也。今以姓氏爲名,亦名號之類。 《周語》有不貢,則修名。 《註》名謂尊𤰞職貢之名號。 又號令也。 《周語》言以信名。 《註》信,審也。名,號令也。 又文字也。 《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于方。 《註》名書,文也,今謂之字。 《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 《周禮·秋官·大行人》諭書名。 《註》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題》名,功也。 《周語》勤百姓以爲己名。 《註》功也。 又《釋名》名,明也,明實事使分明也。 又《爾雅·釋訓》目上爲名。 《註》眉眼之閒。 《說文》引《詩·齊風》作猗嗟䫤兮。 又姓。 《廣韻》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術十卷。 又與命通。 《史記·天官書》免七命。 《註》免星有七名。 又《張耳傳》亾命遊外黃。 《註》脫名逃籍也。 又《集韻》忙經切,音冥。與銘同。志也。詳金部銘字註。 又《集韻》彌正切,洺去聲。與詺同。目諸物也。詳言部詺字註。 又叶彌延切,音綿。 《道藏歌》𤣥挺自嘉會,金書東華名。賢安密所戒,相期陽洛汧。 又叶莫陽切,音𨦵。 《韓愈·曹成王𥓓辭》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 又叶必仞切,音儐。 《張華鮑元泰誄》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峩峩先生,誕資英俊。
『副』《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敷救切,否去聲。貳也。 《前漢·功臣表》副在有司。 《廣韻》佐也,稱也。 又《爾雅·釋詁》審也。 《註》副者,次長之稱。審猶察也。 又后夫人首飾。 《詩·鄘風》副笄六珈。 《註》首飾也。編髮爲之。 又《韻會》芳遇切,音赴。義同。 又《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𠀤音覆。剖也,判也,裂也。 又《唐韻》芳逼切《集韻》《韻會》拍逼切,𠀤音逼。 《廣韻》析也。 《禮·曲禮》爲天子削爪者,副之。 《註》旣削又四析之,乃橫斷之。 又作疈。 《周禮·春官》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註》疈牲胷也。 又《籀文》作疈。 《六書故》劈副疈,實一字。
『其』《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碁。 《韻會》指物之辭。 《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 《詩·大雅》其在于今。 又助語辭。 《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 《詩·周南》灼灼其華。 《玉篇》辭也。 又姓。 《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之切,音姬。 《韻會》語辭。 《書·微子》若之何其。 《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人名。 《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𨻰留高陽人也。 《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 《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 《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又山名。 《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 《註》其音基,山名。 《廣韻》在琅邪。 又地名。 《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又《集韻》《韻會》居吏切。 《正韻》吉器切,𠀤音寄。 《韻會》語已辭。 《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 《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又通已。 《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又《韻會》或作忌。 《詩·鄭風》叔善射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