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心转意


   回、转:掉转、扭转;心、意:心思。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uí xīn zhuǎn yì
成语注音 ㄏㄨㄟˊ ㄒ一ㄣ ㄓㄨㄢˇ 一ˋ
成语正音 “转”,不能读作“zhuàn”。
成语简拼 hxzy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迴心轉意
成语英文 repent and reform
成语法文 changer de sentiment,d'opinion(opérer un revirement)
成语俄文 изменить своё отношéние
成语日文 翻意(ほんい)する,思い直(なお)して気が変(か)わる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回、转:掉转、扭转;心、意:心思。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成语示例


要不然时,叫他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高则诚《琵琶记》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转意时节,且更耐看如何?”


成语典故

回:掉转。转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大王早晚被他劝转,果然回心转意。”明.杨柔胜《玉环记.祝香保父》:“爹爹倘若回心转意,教我如何是好。”巴金《春》三二:“纵使三爸回心转意允许二妹读书,也只有几个月功夫,有什么用处?”亦作“心回意转”。元.无名氏《杀狗劝夫》四折:“因此上烧香祷告,背地里设下机谋,才得他心回意转,重和好复旧如初。”《儿女英雄传》二五回:“〔安老爷〕一片慈祥,虽望着姑娘心回意转,却绝不肯逼得姑娘理屈词穷。”鲁迅《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幸而阴历的过年又快到了,除夕的亥时一过,也许又可望心回意转的罢。”亦作“意转心回”。元.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一折:“恁的般恶抢白,并不曾记心怀,拨得个意转心回,夜去明来。”明.徐复祚《投梭记.出关》:“若要我意转心回,除是快把降旗展。” 并列 回,掉转。转变原来的态度,改变原来的想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大王早晚被他劝转,果然~。”△常用于描述人的心思由不正确转向正确。 →回头转意 ?死心塌地。也作“回心改意”、“意转心回”。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心思:~思。~见。~义。~味。~念。~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同~。~在笔先。~在言外。 心愿,愿望:~愿。愿~。~向。~图。~皆。好~。“醉翁之~不在酒”。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诗~。惬~。情~。~境。 料想,猜想:~料。~想。~外。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心』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意』

《唐韻》《集韻》《韻會》於記切《正韻》於戲切,𠀤音䔬。志之發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爲情所意念謂之意。 《禮運》非意之也。 《註》意,心所無慮也。 《疏》謂於無形之處,用心思慮也。無慮,卽慮無也。  又與抑通。 《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 《大戴禮》武王問黃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歟。意猶抑。 《論語》抑與之歟。 《漢石經》作意,抑猶意,古通用也。  又《轉注古音》於宜切,音醫。 《前漢·韓信傳》意嗚猝嗟。  又叶乙力切,音億。 《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羣臣頌功,請刻於石,表垂乎常式。  又與臆通。 《賈誼·服賦》請對以意。 《史記》作臆。 《師古曰》叶韻音億。 《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見而象,因言以會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