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注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成语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成语简拼 hltz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囫圇吞棗
成语英文 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成语法文 manger les jujubes sans les mǎcher(tout gober)
成语俄文 воспринимать без разбóру
成语日文 なつめを丸(まる)のまま飲み込む;(読書内容などを)ろくに検討(けんとう)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成语示例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 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囵吞个枣。”


成语典故

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   <另一则>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   囫囵:整个儿。这个成语比喻学习时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囵〕整个的、完全不缺,如“~~吞枣”(喻学习上不加分析,不作消化理解,含糊笼统地接受下来)。

〔囫~〕见“囫”。 (圇)

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吐。~咽。~噬。狼~虎咽。气~山河。忍气~声。 兼并,侵占:~没(mò)。~并。~蚀。~占。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囫』

《字彙》呼骨切,音忽。 《俗書刊誤》物完曰囫圇。與渾侖同義。

『吞』

《唐韻》吐根切《集韻》《韻會》他根切,𠀤音𨹙。 《說文》咽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雲夢者八九。  又《廣韻》吞,滅也。 《增韻》幷包也。 《戰國策》隂謀有吞天下之心。  又《廣韻》他前切《集韻》他年切,𠀤音天。姓也。漢有吞景雲。  又《集韻》咽也。 《穀梁傳·隱三年註》其所吞咽者,壤入於內。 《釋文》吞,敕恩反。  又音天。 《王筠詩》桓桓信無敵,堂堂寧有前。九圻良易舉,八荒安足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