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革:改革。故:旧的。
《周易 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鼎在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 鼎在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成语“尝鼎一脔”,意即尝一块肉而知鼎中食物的味道,比喻可以根据部分而知全体。鼎中煮食,水沸扬而且有声响,“鼎沸”用以形容政局动荡不定,或指声音嘈杂,如“人声鼎沸”。鼎虽是炊具,但毕竟是贵族王侯才能使用的,贵族进食,“钟鸣鼎食”,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反映了奢华生活的一个侧面。 鼎有三足,用“鼎足”、“鼎立”、“鼎峙”形容三个方面的力量互相对立、互相制约。旧时科举,殿试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总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又称“鼎元”。 青铜铸鼎,分量当然很重,故用“力能杠鼎”喻人之神力,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虽是一句话但作用很大,便用“一言九鼎”形容。夏禹铸九鼎,鼎也成为王权的象征,夏商周朝代沿袭,都把九鼎奉成传国之宝,在哪里建王都就把九鼎迁到哪里。因此,后人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迁鼎”表示迁都;“移鼎”表示改朝换代;“窃鼎”表示夺取政权。春秋时,楚庄王北伐,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流露出夺取周朝天下之意,所以用“问鼎”、“观鼎”表示图谋王位。另外,用“鼎祚”表示国运:成语“折足覆觫”,意即鼎足折断,食物从鼎中倒了出来,比喻执政者力不胜任,以至败坏国事。 “鼎”又从“王权”引申出“重要”、“大”的意思,因而帝王的辅政大臣的“鼎臣”、“鼎辅”的别称,他们的职务也有“鼎司”、“鼎席”之称。豪门大族也别称为“鼎姓”、“鼎族”等。 “鼎鼎”的叠音词,有盛大的意思,如“鼎鼎大名”。 《周易》有鼎挂和革挂:“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由此产生的“鼎新”、“鼎革”“鼎新革故”等词语,意思是破除旧的,建立新的,可以用于改朝换代,也可用于朝政的重大改革。
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皮~。~履(皮鞋)。~囊。 改变:~新。~命(➊原意是改变命运;➋现指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➌亦指改造旧技术、旧思想的运动)。改~。变~。 取消,除掉:~除。~职。~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 姓。
意外的事情:事~。变~。~障。 原因:缘~。原~。 有心,存心:~意。~杀(有意谋杀)。明知~犯。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人。~乡。~土(故乡)。~园(故乡)。~居。~国(故乡,亦指祖国)。~纸堆(泛指旧而多的文籍)。革~鼎新(“革”,除去;“鼎”,更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步自封(“故步”,原来的步子;“封”,限制;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亦作“固步自封”)。 朋友,友情:亲~。沾亲带~。 死亡(指人):~去。病~。 所以,因此:~此。~而。 古同“顾”,反而。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镬。 锅:~罐。~锅。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彝。九~。定~。问~。~祚(国运)。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峙。~足之势。 大:~族。~臣。~力支持。 正当,正在:~盛(shèng )。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生。~鲜。~奇。~贵。~绿。~星。~秀。~闻。~陈代谢。 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推陈出~。 不久以前,刚才:~近。 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时代。~社会。~观念。~思维。 称结婚时的人或物:~娘。~郎。~房。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姓。
《唐韻》古覈切《集韻》《韻會》各核切,𠀤音隔。 《說文》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 《註》徐鍇曰:皮去其毛,染而瑩之曰革。 《韻會》皮熟曰韋,生曰革。呂氏曰:革者,去毛而未爲韋者也。 《書·禹貢》齒革羽毛。 《傳》犀皮。 《詩·召南》羔羊之革。 《傳》革,猶皮也。 《疏》獸皮治去其毛曰革。對文言之異,散文則皮革通。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 《疏》革須治用功深,故冬斂之。 又《正字通》人與獸皆曰革。 《禮·禮運》膚革充盈。 《註》革,卽膚內厚皮也。 又《禮·明堂位》革車千乗。 《註》革車,兵車也。 《周禮·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 《註》革,革甲也。 又《玉篇》攺也。 《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 《書·堯典》鳥獸希革。 《傳》革,攺也。 《疏》毛羽希少攺易。 《洪範》金曰從革。 《傳》金可以攺更。 《管子·山權數》丁氏歸革築室。 《註》革,更也。 又《爾雅·釋器》轡首謂之革。 《詩·小雅》鞗革冲冲。 《傳》鞗,轡也。革,轡首也。 《疏》馬轡所靶之外,有餘而垂者,謂之革。 又《詩·小雅》如鳥斯革。 《傳》革,翼也。 《箋》如鳥夏暑希革張其翼時。 《釋文》革,如字。韓詩作勒,云翅也。 又軍禮曰兵革。 《禮·中庸》袵金革。 《註》革,甲冑之屬。 又《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革,鼓鼗也。 又《揚子·方言》革,老也。南楚江湘之閒代語也。 又姓。 《廣韻》漢功臣表有煑棗侯革朱。 又《集韻》訖力切,音殛。本作䩯。急也。 《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 《註》革,急也。 《釋文》紀力切。 又《集韻》竭億切。音極。義同。 《禮·檀弓·釋文》又音極。 《集韻》或作亟。
『故』《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暮切,音顧。 《說文》使爲之也。 《註》徐鍇曰:故使之也。 又《廣韻》事也。 《易·繫辭》是故知幽明之故。 《疏》故,謂事也。 又《廣韻》舊也。 《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二曰敬故。 《註》不慢舊也。 又《書·大禹謨》𠛬故無小。 《傳》故犯雖小,必𠛬。 又《禮·曲禮·疏》故者,承上起下之語。 又《禮·檀弓》非有大故,不宿於外。 《註》大故,謂喪憂。 又《前漢·藝文志》魯故二十五卷。 《註》師古曰:故者,通其指義也。今流俗毛詩,攺故訓傳爲詁字,失眞。 又《前漢·蘇武傳》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註》師古曰:物故,謂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 又《荀子·王霸篇》不隆本行,不敬舊法,而好詐故。 《註》故,巧也。 又《韻補》叶攻乎切,辜也。 《賈誼·弔屈原文》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按《史記》故作辜。 又叶果五切。 《東方朔·客難》悉力慕之,困於衣食,或失門戸,使蘇秦,張儀與僕𠀤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 《說文》从攴作故。故字原从攴作。
『鼎』《唐韻》《集韻》《韻會》𠀤都挺切,音頂。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 《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 《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 《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 《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 《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 《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又城門名。 《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 《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 《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 《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 《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 《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 《又》無說詩匡鼎來。 《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 《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叶他經切,音汀。 《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新』《唐韻》息鄰切《集韻》《韻會》斯人切《正韻》斯鄰切,𠀤音辛。 《說文》取木也。 又《博雅》初也。 《易·大畜》日新其德。 《書·胤征》咸與惟新。 《詩·豳風》其新孔嘉。 《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 又《唐書·禮樂志》正旦羣臣上千秋萬歲壽,制曰履新之慶。 又姓。 《晉語》新穆子。 又複姓。 《史記·魯仲連傳》新垣衍。 《註》索隱曰:新垣,姓。衍,名也,爲梁將。 又州名。漢屬合浦郡,梁立新州。 又《詩·小雅》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朱傳》田一歲曰葘,二歲曰新田。 又《韻補》叶蘇前切。 《道藏歌》終劫複始劫,愈覺靈顏新。道林蔚天京,下光諸他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