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衫褴褛


   衣服破破烂烂(褴褛:破烂)。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ī shān lán lǚ
成语注音 一 ㄕㄢ ㄌㄢˊ ㄌㄩˇ
成语正音 “褴”,不能读作“làn”。
成语简拼 ysll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衣衫襤襤
成语英文 be shabby in dress
成语俄文 лохмотья(отрепья)
成语日文 ぼろをまとう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衣服破破烂烂(褴褛:破烂)。




成语示例


你看吧,衣衫褴褛的饥民们冻得缩着肩膀,守候在庄稼院的街门口。柳青《创业史》第一部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蓝缕:敝衣。”


成语典故

褴褛:也作“蓝缕”,衣服破烂。形容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马德称在坟屋中守孝,弄得衣衫蓝缕,口食不周。”叶圣陶《怎么能……》:“在满面菜色的群众里吃养料充富的食品,在衣衫褴楼的群众里穿适合身体的衣服,羞耻也就属于这个人了。”又有 ① 【衣不遮体】。《三侠五义》第二十八回:“老汉衣不遮体,食不充饥,如何还能够开茶楼呢?” 主谓 衣服破烂。廖静文《徐悲鸿一生》:“悲鸿环视四周,只见~的乞丐比比皆是。”△贬义。用于衣著,形容人的穷困。→鹑衣百结衣弊履穿 衣蓝缕衣不蔽体 衣不遮体 破衣烂衫 衣冠蓝缕?衣冠楚楚 衣冠济济 衣妆楚楚 服饰都丽 西装革履。也作“衣衫蓝褛”、“衣著褴褛”。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服。~着(zhuó)。~冠。~架。~锦还(huān)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糖~。肠~。 姓。

上衣,单褂:长~。衬~。汗~。棉毛~。

〔~褛〕衣服破烂不堪。亦作“褴缕”。 (襤)

〔褴~〕见“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衣』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 《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

『衫』

《唐韻》所銜切《集韻》《韻會》師銜切,𠀤音杉。 《篇海》小襦也。一曰單襦。 《釋名》衫,芟也,衫末無袖端也。 《束皙·近游賦》脅汗衫以當𤍠。  又衣之通稱。 《唐書·車服志》士人以枲紵襴衫爲上服,馬周請加襴袖褾襈,開骻者名缺骻衫。 《集韻》通作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