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随:跟着;和:音贺。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谓自己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多形容毫无主见,只知盲从。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人至于忠忱体国,真实任事,则图惟国事之济,言虑所终,事惟其是,而岂肯随声附和,以侥幸万一乎!”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宫殿》:“世宗既改大礼,恚群臣力争,遂改郊改庙,一切变易从新,并改殿名,大臣随声附和,举朝皆震慑不敢言。”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八回:“众人也有随声附和的,说得薇园心中没了主意,究不知他是甚么葫芦卖甚么药。”鲁迅《呐喊.端午节》:“他两颊都鼓起来了,仿佛气恼这答案正和他的议论‘差不多’,近乎随声附和模样。” 偏正 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指毫无主见地盲从。蔡东藩《前汉演义》:“禹固辞不获,勉强就职,但也不过屡进屡退,~,保全自己的老命罢了。”※和,不读作hé。△贬义。多用于言行方面。→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应声虫 ?自行其是独树一帜。也作“随声趋和”。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另外加上,随带着:~体。~件。~带(a.另外有所补充的;b.非主要的)。~庸。~会(a.把不相关连的事勉强拉到一起,如“牵强~~”;b.组织文章、布局谋篇、命意修辞等创作活动,如“精思~~,十年乃成”)。~赘悬疣。 同意,赞同:随声~和。~议。 捎带:“一男~书至”。 靠近:~近。~耳低言。 依从:依~。归~。趋炎~势。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姓。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附』《廣韻》《集韻》《韻會》𠀤符遇切,音駙。 《玉篇》依也,近也,著也。 《廣韻》寄附。 《集韻》托也。 《易·剝卦》山附于地。 《禮·樂記》附親萬民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附于𠛬者,歸于士。 《註》附,麗也。 《孟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又《玉篇》附,益也。 《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爲之聚斂,而附益之。 《前漢·諸侯王表》設附益之法。 《註》封諸侯過限,曰附益。◎按《說文》附益作坿字,泥。 又《廣韻》姓也。晉有附都。 又轉附,山名。 《孟子》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又附耳,星名。 《史記·天官書》畢曰罕車,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又高附,國名。 《後漢·西域傳》高附國,在大月氏西南,亦大國也。 又附子,藥名。 《前漢·外戚傳》卽擣附子,齎入長定宮。 又與祔通。 《禮·雜記》大夫附于士。 《註》附,讀爲祔,祔祭也。 又《唐韻》符又切《集韻》扶富切,𠀤音覆。 《說文》附婁,小土山也。 又《夏侯惠·景福殿賦》曾櫨外關,榱桷內附。或因勢以連接,或邪詭以盤構。 又《集韻》薄口切,音瓿。 《玉篇》附婁,今作培。 《集韻》或作㟝㟊。 又與胕通。親戚曰肺附。 《前漢·劉向傳》臣幸託肺附。 又《集韻》芳無切,音敷。古孚字。卵孚也。註詳子部四畫。 又叶音府。 《詩·大雅》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後叶下五反,奏叶宗五反。
『和』《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 《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 《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 《易·乾卦》保合太和。 《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 《註》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 《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 《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 《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 《註》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爲左右和之門。 《註》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 《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 《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 《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爲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爲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 《廣韻》聲相應。 《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 《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爲質也。 《註》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 《釋文》和,戸臥反。 《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